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新闻 -> 正文

群众工作中群众情绪的科学分析与理性疏导

发布日期:2012-03-14   点击量:

群众工作中群众情绪的科学分析与理性疏导

 

群众情绪是一定社会中群众的心理表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尤为重要的是,社会情绪具有很强烈的群体情绪认同,在某一群体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可能由于其它种种不同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人产生心理上的联系,产生同情,可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因此,群众情绪也是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作用于群众主观世界时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心理和生理状态的总称,是群众利益诉求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群众表达主张的有形载体。因此,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早消除可能带来社会不稳定的苗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顺群众情绪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

  1、群众情绪是群众利益诉求的重要载体。群众情绪是群众主观认识见之于社会存在和我们工作的产物,体现着群众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蕴含着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意志主张,其中蕴含着民意、民情、民心。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已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呈现出具体利益诉求空前多元化的特点群众利益诉求增多。这给我们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能不能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在纷繁复杂的群众情绪中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2、群众情绪稳定与否是社会稳定与否的透视镜。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人有某一需要而又渴求获得满足时,就会引起内心的紧张状态,这种内心的紧张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从而促使人们去寻求满足这种需要的相应行为。从这可以看出,客观事物是情绪的源泉,而情绪的产生则以人的需要作为中介,情绪的性质又以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前提。如果需要得到满足,那么这种紧张与不平衡就会随之得到消除,人的内心就会产生满意、兴奋、希望、勇敢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实现,那么这种紧张与不平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人的内心就会产生痛苦、惊慌、愤怒、沮丧、不满、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对人的行动产生不良的影响。总而言之,人的需要不仅决定了情绪的产生,而且决定了情绪的两极性特征。而群众情绪状况与群众需要满足状况的紧密相连,也就再一次提醒我们群众需要的重要性。在党的群众工作中,不能仅仅看到群众情绪这种表面现象,而应该追本溯源,探查情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亦即群众需要的满足状况。

  3、理顺群众情绪是增进党群和谐的前提。我们党历来重视对于群众情绪的掌握。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告诫全党:“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曾说过,群众高兴了,事情就好办,也容易办好。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不断地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密切联系群众、对群众情绪的高度重视在其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重要性首先在于,群众情绪是党制定和实施政策的第一信号。群众情绪是信息源,是民心向背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表现。从群众的情绪中可以看到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只有先把握群众的情绪,才能进而正确地掌握群众的需要,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对政策实施的效果做出正确的判断。总之,准确了解、把握群众情绪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新时期群众情绪的特征分析

  1、群众情绪成因的深层化。一般来讲群众的情绪变化与否是由群众需要的满足状况决定的。当群众的愿望和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时,群众情绪就主要表现为积极的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呈现易发、多发、高发态势,社会情绪相应地表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主流与支流激荡、复杂而又多变等特性,群众情绪存在理性与非理性交织在一起。这对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在利益诉求上,经济利益冲突是转型期社会冲突的集中表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诉求也随之多样化,在收入水平、消费标准、获益手段、生活方式发展取向上都有不同,相互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和产生冲突。同时经济利益冲突又与多种利益矛盾冲突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在各种社会问题随之凸显的背后,是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所存在的巨大差异。而不同群体在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能力上的失衡又是他们之间社会权利失衡的结果,且目标的合法性与行为的非法性共存。近年来中国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冲突,越来越多的是因利益诉求而起,维权群体的目标可能是合法的,但在具体的行为上,也可能出现一些非法现象,同时,当前非直接物质利益参与者也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也不容忽视。

  2、群众情绪表现活跃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城乡结构发生新变化、就业结构发生新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新变化、社会组织形态发生新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种新型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增多,群众利益诉求表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性。

  与改革初期相比,当前冲突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冲突往往采取激化、尖锐、甚至恶性冲突的方式。社会分配不公,地区及个体之间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突出,具体政策不当,基层治理软弱,群众的一些合法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强,是发生恶性冲突等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社会界限的灵活性增大,居民从一个阶级、阶层转到另一个阶级、阶层的自由程度扩展了。因而人们称谓的边缘阶层和交叉阶层日趋增多,这些都表明劳动者的不同阶层在快速转型期将会重新分化组合。在各阶层重新分化组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利益的调整和变化,从而使新时期的冲突表现得异常活跃。例如,部分群众在表达利益诉求时采用过激行为,试图通过制造轰动效应来解决问题;部分群众在表达利益诉求时采取集合行为等非正常方式,集体上访的组织性明显增强。

  3、群众情绪的传播机制复杂化。群众情绪作为一种心理表现形式,实际上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与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作为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其个体情绪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个体自我空间之内。当个体情绪向社会延展,并与其他个体的情绪发生碰撞、叠加、汇集、融合而成为一种带有社会共性的情绪的时候,社会情绪或称群体情绪就产生了。

  从理论上讲,它的发生过程有两个重要的机制:一是情绪感染,二是行为模仿。所谓情绪感染是事件的场景使原来无动于衷的旁观者的情绪也激动起来,从而完成从个体向群体的转变。而行为模仿则是指集群行为中行动者互相仿效,使整个人群产生一致的行为。因为人们在突然事件前不知所措,无计可施,只好模仿他人,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响应。这样集群行为就产生了。情绪的感染就是情绪在群体中间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往往远远超出导致情绪产生的事件的发展速度,并且和病毒在传染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一样,情绪在感染的过程中也往往会被渲染、扩大、强化甚至扭曲,走向极端。而从众使人的心理失去判断力和指向性,在从众心理支配下的情绪往往容易被扩大或扭曲,将群众某一方面的情绪推向极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也日见规模,网络在群众情绪感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反观近几年我国发生的多起较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其酝酿、爆发无不与网络有关。网络情绪的传播覆盖面极广,传播速度极快更容易得到传播,不良情绪容易被扩大和扭曲,容易给群众造成误导,将群众某一方面的情绪推向极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群众情绪的理顺与疏导对策思考

  群众情绪就像大海中的暗流,在正常情况下会潜藏在平静的表面之下,不容易被察觉。当群众情绪通过传播、感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受到与之相关联的某种事物的激发,就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表达、宣泄出来,到心理的平衡,这个过程即是群众情绪的释放。邓小平形象地将群众情绪的疏导称为出气,强调群众有气就要出,并且要保证有气就能出,这对正确处理群众工作中的情绪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群众的消极情绪,还需要从源头上抓起,努力消除各种导致群众消极情绪的因素,避免群众消极情绪的产生。

  1、要把做好民生工作作为理顺群众情绪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情,了解群众,是理顺群众情绪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了群众的所想、所思、所愿、所盼,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做好理顺群众情绪的工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热情关注民情变化。另一方面,对于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和热情的关注。不要因为群众的生活问题是小事,就不屑一顾。百姓之事无大小,群众正是从我们对他们眼前的、身边的小事的关注、关心和关爱中,感受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提高鉴别群众情绪能力。一方面,要根据我们的中心工作,兼顾群众的具体利益,梳理出相关群众情绪中的态度和主张,把做好工作与理顺群众情绪结合起来,把维护群众利益与安抚群众情绪结合起来,既有效推进相关工作,又充分维护群众利益;另一方面,要审慎鉴别群众情绪,把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群众情绪在相关工作中保护好、发展好,把消极的、萎靡的、低落的群众情绪在推动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好、引导好。

  3、要切实尊重民意。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党对群众的领导是根据绝大多数群众的意志去领导的,党对群众的教育也必须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来进行。现在一些群众情绪不顺,心存怨气,其原因之一就是有的地方的领导干部作决策、办事情违背了群众的意愿,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或者超越了群众接受的程度,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要做好理顺群众情绪的工作,一定要尊重群众的意见,顺应群众的要求,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要根据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幻想出来的需要,根据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的原则去制定各项决策和实施这些决策的措施。

  4、要善于应用综合手段疏导民心。要引导好群众的积极情绪。要因势利导,把群众的积极情绪化作投身于改革和发展的动力。要善于转化消极情绪。对一些因为不了解全局情况而反映出来的片面要求,要实事求是地向群众讲清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单靠压服、处罚、打击是无济于事的。有些群众意见本身是对的,但因反映意见的方式欠妥,情绪激动,就常常被视为刁民。群众这种急躁情绪,反映了群众要求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也是对我们党充满信心的表现。其次,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特点,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传统的信息封闭和压制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亦不能奏效,反而起到反作用。因此,政府应该针对群体心理,选择信息发布的形式和方法,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和流言争取受众,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做好群众工作,是党的传统政治优势,也是党面临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将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对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坚持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深入体察,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